智能牙刷、杀菌水杯、智能鞋,一批“潮品”涌向“宝贝”———
编者按 琳琅满目的儿童市场上,最吸引人的字眼就是“智能”二字。智能手表、智能玩具、智能鞋帽……当你在为孩子挑选礼物时,是不是已经被这些智能用品迷花了眼。同时,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,家长们正把对孩子物质上的关怀,逐渐转移到对亲子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的关注,那你是否会带着孩子走进心理咨询室来趟“灵魂之旅”。六一前夕,记者探访南京早教市场,试图为家长和孩子们奉献一份时尚又走心的六一大礼包。
六一儿童节来临,各路商家的“宝贝”争夺战正在火热进行中。记者近日走访南京市场发现,一些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抢搭“宝贝经济”,以智能化抢滩儿童用品市场。
借时推出儿童“潮品”
于2015年11月成立的南京牙小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,近期推出的iite儿童智能牙刷已在线下线上陆续发布,该公司结合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生活的时代背景,主要为3—12岁的中国儿童提供泛口腔健康产品,为家庭打造口腔健康平台。
该公司CEO邱锦国介绍,“在iite儿童智能牙刷定价上,分为159元和599元,在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的同时,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。我们把刷牙和游戏结合起来,孩子可以在游戏的同时爱上刷牙,提高孩子刷牙的积极性。孩子刷牙的同时,家长可以通过APP直观地看到孩子口腔健康的情况,记录的数据会形成一个较为具体的报告,为是否健康做参考。”
这样的儿童智能“潮品”,在南京并不属于个例。由南京五维X众创空间研发生产的55°+5D呵呵侠紫外杀菌水杯和针对婴儿的杀菌奶瓶,今年年初登陆苏宁众筹平台时,产品上线第一天就完成了50万元的众筹。
江苏南大五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巍松告诉记者,“这款儿童杀菌水杯和奶瓶最核心的部分,是将深紫外LED芯片的高精度电路结构巧妙地整合在一体化的杯盖设计中,从而对杯体、水体进行杀菌,深紫外杀菌无论是从杀菌时间还是杀灭菌种上,都要远超于用开水烫洗的方式,这样就不用担心把宝宝带到户外时,奶瓶的消毒问题了。”
潘巍松介绍,该产品将谋划全渠道发展,实现线下线上一体化,线下实体化以体验销售为主,目前已入驻南京苏宁红孩子门店,京东、天猫等线上商城也有销售。
升级换代迎接新需求
在孩子王商品中心采购副总监李劲看来,儿童用品市场不仅仅因为“二孩”政策而受益,更因为消费需求的升级,市场正迎来新的零售时代。他分析说,80后、90后由于成长环境以及自小受到的教育都比较优越,思想和个性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,更具有全新的价值观。
相关数据显示,在90后家庭中,宝宝消费占50%-75%,是家庭开支中最多的。“她们喜欢个性化、高质量的产品,而且她们会更舍得为宝宝消费。”李劲表示,孩子王目前已陆续推出了儿童智能腕表、充奶器、智能牙刷、智能睡眠灯、AR早教学习机等热销的儿童智能用品。
“如果筷子能够记录小孩吃饭的数据,尿不湿能够感应排便,枕头能够记录睡眠的数据,各个身体部位都有相应的传感器,将这些数据通过各种分析来预测小孩的健康状况,适时对小孩生活周期进行调整,孩子的健康便能在掌控之中。”李劲说,在家长们看来,为孩子配上儿童智能用品,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健康,这类设备客观上起到了家长和孩子保持实时沟通的作用,非常实用。
记者注意到,在淘宝、京东等线上购物平台上,各类智能服鞋产品也越来越多,其中最火的要属儿童智能鞋。李宁一款借助小米模式销售的智能鞋,4小时在线销售了6000双,成绩让人艳羡。淘宝上,“儿童智能鞋”的搜索指数同比上升200%以上,彰显着这一市场的火爆。
前景向好仍需破难点
儿童智能产品日益火爆,销量也呈上升趋势,不过,业内人士坦言,目前儿童科技领域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,大多企业只是在做单一产品,市场仍有很多难点需要克服。
“智能用品还是需要解决用户所积累出的那些数据,把它转换为人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,从而更好地激励用户去使用,增加产品的黏性,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。” 邱锦国表示,该公司的儿童智能产品,除了走向智能化、科技化,已颠覆单品格局,品类走向系列化、系统化。“未来,家长还可以通过APP平台,随时随地咨询口腔健康问题,为家庭提供更多专业的医疗体验服务,打造以孩子和家庭为中心的移动口腔健康智能生态圈。”
“儿童智能用品朝安全健康、教育培养、IP(知识产权)化和场景化等层面发展可能会成为今后的趋势,而寓教于乐、引入场景是最应该尝试的做法。”潘巍松称,在构建儿童智能生活终端模式方面,呵呵侠近日已引入热播动画片猪迪克的IP,将打造更多具有IP性质的智能儿童产品。
如何更好地推广新型儿童智能用品,李劲则认为,离不开生产企业和线下销售渠道更好地沟通。孩子王在全国目前有130多家门店,销售产品的同时,也为生产企业打造了集合产品合作的互动体验平台。儿童智能用品企业在产品制造技术上的专业程度无可厚非,想要激起用户的购买欲望,就得了解消费者想要什么,这就需要与线下平台来合力推介和推广,为家长和孩子带来互动和体验,倾听他们的诉求。
江苏经济报记者 成 芳